中国银行盗比特币事件详情:虚拟资产安全与法律边界的双重启示
近期引发热议的“中国银行盗比特币事件”,实为一起利用系统漏洞实施的虚拟货币盗窃案,虽涉案主体并非中国银行直接服务的客户,却因法律定性与资产追踪问题成为行业焦点。该案中,两名嫌疑人通过破解某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漏洞,盗取包括150枚比特币在内的大量虚拟货币,涉案平台关联的技术服务公司最终需赔付超5000万元。
事件详情显示,2020年10月,嫌疑人凌某二人利用抓包软件篡改网络请求数据,通过添加“-”号的简单操作,非法篡改平台钱包余额,先后注册19个账户疯狂提现。仅3小时内便盗取比特币149.99枚、以太币1.2万余枚,按当时市价折算超5000万元,后变现200余万元用于挥霍。平台维护人员次日才发现异常,最终通过系统日志锁定嫌疑人。
案件核心争议集中于法律定性。辩护方曾以“虚拟货币非财产”“平台违规”为由主张无罪,而法院依据央行通知中“比特币属特定虚拟商品”的界定,认定其具有财产属性,最终以盗窃罪判处二人有期徒刑12年。这一判决明确了虚拟货币的法律保护边界,与北京地区近年同类判例的裁判思路一致。
值得关注的是,案件侦破中区块链溯源技术发挥关键作用,通过交易哈希值追踪到涉案钱包私钥存储位置。事件也暴露平台风控漏洞——简单数据篡改即突破防线,凸显虚拟资产交易的安全短板。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警示平台需强化技术防护,用户更应警惕匿名交易风险。
该案虽与中国银行直接业务无涉,但推动了虚拟货币监管细化。它既印证了虚拟资产的法律地位,也为行业敲响警钟:技术安全与合规运营,才是虚拟货币交易的核心保障。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