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国家为什么不打击 Pi 币?” 这一疑问的产生,源于对 Pi 币骗局特性与我国监管策略的认知偏差。需明确的是:我国从未放任 Pi 币相关违法活动,只是其 “零成本挖矿” 的伪装性延缓了集中打击节奏,各地监管部门早已通过风险提示、个案查处等方式持续治理,其非法属性与法律风险已被反复印证。
Pi 币的隐蔽运作模式,给监管介入带来了阶段性挑战。与 SOL 币等直接交易的虚拟货币不同,Pi 币以 “手机免费挖矿” 为噱头,初期不涉及资金投入,仅要求用户每日点击 “闪电按钮” 并通过邀请码发展下线提升 “算力”。这种 “零门槛” 模式降低了用户警惕性,也使骗局在初期难以被直接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 —— 直至 2024 年启动 KYC 实名认证、2025 年出现 “质押兑换黑金卡” 等线下收割环节,其诈骗本质才彻底暴露。更隐蔽的是,操盘方通过境外服务器搭建平台,将核心运营环节转移至海外,利用跨境监管难度规避查处,这与传统传销、诈骗的本地化运作有明显区别,客观上增加了打击筹备周期。
事实上,监管部门早已针对 Pi 币展开分层治理,并非 “未采取行动”。在风险预警层面,新华网、多地网警早在 2023 年就明确提示 Pi 币是 “倒卖个人信息的骗局”,指出其 “拉人头奖励模式涉嫌传销”;在个案查处层面,2022 年三明市公安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 Pi 币线下宣讲点,当场驱散 40 余名参会老人并约谈组织者;2025 年针对 “质押兑换” 骗局,北方多地警方已通过子女报案介入调查,阻断多起潜在诈骗。这种 “先预警、再精准打击” 的策略,既避免引发受骗群体的恐慌性反应,也能通过个案积累证据链,为后续跨境追查奠定基础,体现了监管的专业性与审慎性。
从法律定性来看,Pi 币相关活动已明确触犯监管红线,全面打击只是时间问题。我国十部委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而 Pi 币的运作模式已涉嫌多重违法:其 “拉人头提升算力” 的机制符合《禁止传销条例》中 “团队计酬” 的传销特征;线下 “质押兑换” 环节以 “每个 Pi 币值 200 万元” 为诱饵,本质是诈骗行为;要求用户上传身份证、完成活体检测的 KYC 流程,则涉嫌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。2025 年多地法院在类似案件判决中已明确,此类 “虚拟货币挖矿 + 传销引流” 的组合模式,可依照非法经营罪、诈骗罪数罪并罚,这为后续打击 Pi 币操盘方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。
在此郑重提醒:切勿因 “国家未大规模打击” 就轻信 Pi 币的合法性,其 “免费挖矿” 的外衣下藏着明确的收割陷阱。我国唯一合法的数字货币是央行数字人民币,任何以 “暴富” 为噱头的虚拟货币项目均属违法。若发现 Pi 币线下宣讲、虚假兑换等线索,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,守护自身与家人的财产安全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