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5 月以来,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上演 “史诗级暴涨”,单日最大升幅达 4.5%,触及 1988 年以来新高,这轮异动并非偶然,而是外资流动、经济基本面与政策博弈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,同时暗藏市场失衡与产业冲击的隐忧。
外资大规模涌入是推动台币暴涨的核心推力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暂停升息后,全球资本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亚洲市场,台湾股市成为重点配置对象。仅 5 月 2 日一天,外资买超台股金额就突破 600 亿元,台积电、联发科等半导体权值股成为资金聚焦核心,大量美元兑换需求直接推升新台币汇率。同时,市场预期美方将与亚洲国家达成新贸易协议,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入动能,瑞典斯堪的纳维亚银行数据显示,此轮台股外资净流入规模创三年新高。
贸易顺差与资产结构优势构成汇率支撑基础。2024 年台湾地区外贸出口额超 4700 亿美元,贸易顺差达 806 亿美元,占 GDP 比重 10.2%,长期贸易盈余形成的外汇储备积累,使新台币存在估值修复空间。更关键的是,台湾对外净资产规模达 GDP 的 165%,前期积累的美债等美元资产在美元信用波动背景下加速平仓,美元抛售行为进一步放大台币升值压力,2024 年初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升值达 4.4%。
出口商恐慌性抛汇与政策失焦加剧市场波动。当 5 月 2 日新台币升破 31.2 元关口后,依赖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忧心利润缩水,纷纷集中抛售美元兑换新台币,月底结汇需求形成 “踩踏效应”,盘中汇率一度触及 30.83 元的一年四个月高点。而台湾当局的应对举措更显被动,台 “央行” 虽承认汇率 “过度升值” 并宣称进场调节,却未披露干预幅度与目标,行长杨金龙含糊其辞的表态未能安抚市场,反而加剧恐慌情绪。
台美贸易谈判的潜在影响更添市场想象空间。外界猜测台湾当局可能以汇率让步换取谈判筹码,这种政策模糊性进一步放大汇率波动。尽管台 “央行” 否认美国要求新台币升值,但与过往 “顺势调节” 的立场差异,引发市场对其暗中妥协的质疑,担忧重蹈日本《广场协议》后汇率失控的覆辙。
值得警惕的是,暴涨背后风险已开始显现。出口企业利润受汇率侵蚀,部分计划缩减投资或海外设厂;持有大量美债的寿险业面临汇兑损失扩大,2026 年恐陷入分红困境。这轮由短期资金驱动的汇率异动,终究难掩台湾经济对外依存度高、政策自主性弱的深层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