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虚拟货币交易的复杂环境中,“卖 U” 即售卖 USDT 等稳定币的行为屡见不鲜,而其面临的法律后果与量刑情况备受关注。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秉持明确的监管态度,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解答。
从法律层面看,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指出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若个人或机构从事人民币与虚拟货币的兑换业务,无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,都涉嫌违法。而卖 U 行为往往与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金融活动紧密相连。
具体量刑需依据不同的犯罪情形判定。如果卖 U 者明知资金来源涉及犯罪,如诈骗、赌博、洗钱等,仍协助完成交易,极有可能触犯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。例如在 2023 年,定南县的徐某某明知刘某的资金是境外诈骗所得,却用母亲的支付宝账户接收 64.3 万余元,用于购买 U 币并转移至刘某指定钱包地址,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,并处罚金 4 万元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一十二条,犯该罪情节一般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倘若卖 U 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,量刑也较为严厉。如江苏省建湖县的林某等三人,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媒介,从事外汇 “生意”,短短数月完成交易 650 余次,兑换外汇近 3000 万元,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一年六个月不等,并各处罚金。依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,非法经营罪视情节严重程度,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,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即便卖 U 者未直接参与犯罪活动,但因其行为扰乱金融秩序,违反金融监管规定,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,包括罚款、没收违法所得等。2024 年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虚拟货币兑换相关投诉中,多数涉及资金损失且难以追回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类交易的高风险性和监管的必要性。
综上所述,卖 U 行为的量刑跨度较大,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,具体取决于犯罪情节、涉案金额、主观恶性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加重或减轻情节等因素。在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,公众务必保持警惕,认清卖 U 行为的法律风险,远离虚拟货币非法交易活动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与金融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