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,加密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产形式,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。但在我国,加密币的合法性问题需要深入剖析。
从货币的本质属性来看,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,具有法偿性等关键特征。而加密币并非由国家权威机构发行,不具备货币的法定地位,无法像人民币等法定货币那样,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市场上畅通无阻地流通使用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在货币体系中的非正统性。
从我国的政策法规层面分析,加密币相关业务活动已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。早在 2013 年 12 月,央行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便指出,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,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2017 年 9 月,央行等七部门发布的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进一步强调,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、中介和定价服务等,均属于非法金融业务,境外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境内提供服务也一律禁止。2021 年 9 月 15 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共同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再次重申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,构建起了严密的监管防线,将加密币交易相关业务排除在合法金融活动范畴之外。
在司法实践中,因加密币交易引发的纠纷案件,法院的判决结果也清晰地反映出其非法属性。例如,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因买卖 BZZ 虚拟货币引发的纠纷案件,法院明确认定,公民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需自行承担投资风险,相关诉讼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,最终驳回了原告的诉求。桑植县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泰达币的案件时,同样认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交易双方的损失不受法律保护。
加密币交易的匿名性和便捷性,使其极易沦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。大量案例表明,加密币常被用于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。一些不法分子以发行虚拟货币为名,进行非法集资,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入局,最终卷款跑路;或者利用加密币交易难以追踪的特点,清洗非法所得资金。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,对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。
加密币在我国不具有合法性。无论是从货币属性、政策法规,还是司法实践以及其衍生的社会危害来看,参与加密币交易都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。投资者应充分认清这一现实,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,远离加密币交易,避免因涉足非法领域而遭受财产损失和法律制裁,共同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。